首页 常识

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翻译及赏析(杜牧的一首送别诗)

2024-11-27 11:16:30  100人浏览 

写在前面:

唐文宗开成三年(838)冬,杜牧接到返京任职的诏令,这是他进士及第后的第七次职务调动,从宣州团练判官到左补阙、史馆修撰,职位的晋升并未让他心生欢喜。

杜牧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,通经博史,极负才学,尽管十几岁时所作的平虏计就被宰相李德裕采用,可入仕十多年来却未得到重用,只有屡易其职的辗转往返。

尘冠挂却知闲事,终拟蹉跎访旧游。 ”,不得重用,又频繁调动,如此的虚度光阴,不由得令他萌生归隐之心,可君命难违,开成四年(839年)春,他还是踏上了回京的旅途。

同来不得同归去,故国逢春一寂寥。”,这一次,与他一同调动的还有同来宣州的好友裴坦,不同的是,裴坦并不回京,而是前往舒州任职,于是杜牧便先为其送行,并作《宣州送裴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》相赠。


日暖泥融雪半消,行人芳草马声骄。

九华山路云遮寺,清弋江村柳拂桥。

君意如鸿高的的,我心悬旆正摇摇。

同来不得同归去,故国逢春一寂寥!——唐 杜牧《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》

简译:

日暖风和,经冬的积雪消融了大半,刚解冻的路面变得泥泞起来。

草木萌发抽出新芽,原野上一片青葱,马声洪亮,催促主人上路。

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,寺宇时隐时现,是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。

宣城县城西的青弋江村边,春风杨柳,轻拂桥面,与你依依惜别。

你志向高远,如鸿雁一样鲜明,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。

当初,我们本是一起从京城来到宣州任职的,而此时,却不能一同回去了。

春日的风光多么美好,可我只能独自踏上回京的旅程,那会是多么的寂寞。

赏析:

千里相送,归于一别。但是,送别的意义是不同的,彼时的裴坦刚刚中了进士不久,正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之时,所以他的未来也将如这江南早春一般,充满无限的希望和生机。

而诗人自己却仕途蹉跎,多年来壮志未酬,理想难以实现,往返奔波,不过徒劳而已,只剩空虚寂寞冷,想到此处,不由得心生怅惘。

所以,此诗的前半部分清新明亮,画面鲜明,是为好友裴坦送别,后半分则怅然若失,是诗人心无所依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。

日暖泥融雪半消,行人芳草马声骄。”,首联交代送别的时节、环境和离别的气氛,春风和煦,积雪消融,大地回暖,草木萌发,马声嘶鸣,充满春天的气息。

此联节奏明快,清新自然,既有远方芳草青葱的原野,又有眼前因积雪融化而泥泞的道路,和急于上路的马儿,宛如一幅春郊送别图,虽然是离别的场面,可并无伤感。

九华山路云遮寺,清弋江村柳拂桥。”,颔联写裴坦的行程和送别的地点,抒发对好友的关切和不舍之情,九华山是去往舒州的必经之路,青弋(yì)江是长江下游的一个支流,在宣城之西,是此次送别的地点。

不论是一路风光如画的旅途,还是当下风光秀美的江村,此情此景都只会令人心身愉悦,并不会有孤单寂寞之感,此联既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关切,也饱含离别的不舍之意。

君意如鸿高的的,我心悬旆正摇摇。”,颈联写彼此不同的心情,彼时裴坦刚中进士不久,来日可期,前途不可限量,正是踌躇满志之时,所以即便是离别,于他而言也并无多少悲戚而言。

裴坦虽没有杜牧名气大,可其仕途却要比杜牧顺遂得多,这个大和(834年)的进士,先后出任过滁州刺史、江西观察使等职,令狐绹执政期间还曾拜为宰相之职。

所以,彼时的裴坦正如杜牧所言,春风得意,心怀高远,乐观开朗,“鸿”即鸿雁,意裴坦有鸿鹄之志,“的的(dí)”是鲜明的样子,此诗中形容心情舒畅。

与之相对比,杜牧的心情则显然要黯淡得多,一是为离别,二是即将回京面对枯燥泛味的京官生活,“悬旆”是挂在空中的旗帜,此诗中形容心情空虚,无可依附。

同来不得同归去,故国逢春一寂寥!”,尾联呼应诗题,总束全文,抒发惜别之情,同来不能同回,尽管春风作伴,可知音少,自己还是会感到无比的寂寥。

远山有情,近水有意,可那都是对于那个如鸿雁一般展翅高飞的朋友而言,于诗人自己,则是无限的落寞和怅惘,那热闹中的孤独寂寞更令人动容,这就是杜牧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。

写在后面:

杜牧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晚唐著名诗人、散文家,出身仕宦,自幼聪颖,十几岁时就曾为《孙子》作注解,20岁时写出著名的《阿房宫赋》,25岁作《感怀赋》,还未出仕就已声名远播。

“岂为妻子计,未去山林藏?平生五色线,愿补舜衣裳。”,杜牧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,他关心国家大事,善于论兵,特别是对关乎民生的藩镇割据问题,亦有独到的见解,他是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。

“千里云山何处好,几人襟韵一生休。”,但是,纵然他有非凡的气魄和宽大的襟怀,可是却没有他施展抱负的舞台,纵是不甘虚度此生,可面对权宦的倾轧和排挤又无可奈何。

君意如鸿高的的,我心悬旆正摇摇。”,这首《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》,既写出了友人的春风得意,也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,以乐景衬哀情,意蕴深长,值得细细品读。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