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陶瓷是什么做的材料(陶瓷器)

2025-05-09 11:02:30  100人浏览 

陶瓷器泛指以黏土塑形,再经过烧制成形的器物。陶器,一般用黏土或陶土,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;瓷器则由瓷石、高岭土等组成,外表施釉或经手工彩绘,高温(约1200℃–1400℃)窑内烧制而成。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,同时在历史上也象征一项工艺美术品的诞生与发展。

一般会烧制两次,第一次烧到800 度,这次的烧制称作「素烧」;出窑施釉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,也就是俗称的「釉烧」。

从外观概略来分,陶器的原料是陶土,陶土含有铁质且颜色为混杂而成,故多偏土色、土红色。这样的特性也使得陶器大多属大地色系,就算施上白色的釉,依然呈现米白色,不会如同瓷器一样白净。这也就是为何陶器成品都自带有一种古朴的美。


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,瓷土则是以高岭土、长石、石英等矿物原料制作出来的,瓷器的烧制温度比陶土来的高一些,透光性佳;一般使用瓷土制成的作品釉色明亮、烧制后的胎体也较细致紧密。如同日常常见的那些瓷器,细腻明亮净白。做瓷器的土,最有名出在中国景德镇的高岭山,所以叫做高岭土。

陶与瓷有何不同,别急,先深呼吸,以下二分法将带你慢慢了解陶与瓷的美。

一.原料不同

陶器的原料为黏土或陶土,瓷器则是使用瓷土、高岭土做为原料制作出来的。高岭土跟陶土最大的不同,就是富含较多长石、石英等一种含铝的矽酸盐矿物。

二.烧制温度

陶器的烧制温度大多落在900~1,200度之间,瓷器则通常落在1,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。简单来说就是,瓷器的烧制温度比陶器高。

三.制作过程

陶器制作过程

练土(黏土)→成形→阴干→素烧→装饰→施釉→烧成→完成

瓷器制作过程

练土(瓷土)→成形→阴干→素烧→釉下彩→施釉→烧成→釉上彩→烧成→完成(彩绘瓷器

四.硬度不同

因为原料和烧制温度的差异,陶器的硬度会比瓷器来得差,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。陶器坯体并未完全烧结,敲击时声音低沉,断面吸水率高;瓷器的胎体坚固致密,断面基本不吸水,敲击时声音清脆。

陶瓷未烧前称坯,坯烧成后就是胎。坯体进行素烧得到胎体,胎体经过雕刻装饰、彩绘釉烧即成陶瓷成品。

五.透明度

瓷器都具有半透明的特色,陶器即便胎体再怎么薄也不会具有透明度,例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,但一点都不透明。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,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。

六.保温性

陶器虽然在结构上比较松散、气孔较多,但也正因为富含了许多的气孔,等于在器皿中有无数的空气层隔绝了热能的传导,进而让陶器的蓄热性比瓷器来得更好,即使熄火后也能利用器皿本身的余温继续加热,让食物料理端上桌后也能保持热度。

所以冬天时婆婆妈妈们炖煮食物爱用的砂锅、土锅,其实就是属于陶器的一种,差异只是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多加入一定比例的「砂」,来加强陶器的强度,并赋予陶器需要的色彩。

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,若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不断改良精进的技术与经验的累积,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出来的。陶与瓷这可分又不可分的关系,让其各自皆发展出独具一格的美。

以陶土烧制的陶器

– 釉色古朴

– 大地色系

– 保温效果好

– 轻敲呈现浊音

– 气孔大表面粗糙


以瓷土制成的瓷器

-釉色明亮

-成品白色系

-导热效果快

-轻敲音清脆

-烧成后胎体致密

在喝茶时,选择白净的瓷杯,可以展现茶色的金黄色泽;然而,在寒冷的冬天,选择厚重的陶杯,则可以顺便温暖双手。所以不论陶与瓷,都各有其优缺所在,可依照所需来挑选。

相关推荐